CST仿真超材料S參數的問題
本人在重復論文結果的時候,自己的仿真和論文始終存在一些差別,懇請大家幫我看看問題出在哪里。
這個模型的目的是仿真出,空氣-金屬超材料-電介質這種模型的金屬超材料的S參數
主要差別有兩點:
1.我自己的S參數幅值曲線與論文的相比向左移動了23Ghz。
2.S參數的相位與論文的相差很大,相位好像與論文的符號相反,絕對值也存在一定差別。
自己檢查了參數設置是沒有問題的,唯一的區別是論文里講兩個端口都要貼著模型的上下表面,但是波導端口是不能貼著金屬表面的,所以我在仿真時在金屬那端端口與模型之間設置了0.1mm的距離。
針對這些差別,我單純拿兩個波導端口做了些相位測試,發現了一些不尋常的相位規律:
1.CST的透射相位計算是以發射端口為起點,加上端口到這個端口參考面的相位,減去兩個參考面之間相位差,再加上另外一個參考面到另外一個端口的相位。如果端口和參考面都貼著模型上下表面,得到透射相位其實是真實相位的相反數,不知道我的這個實驗具有一般性沒,如果是這樣,CST的相位計算顯得很復雜了。
2.在仿真反射相位的時候另外一個端口不管是距離的變化還是參考面的變化都會影響到反射相位的結果,這又是為什么?
描述:模型
附件: as-SRR-bare0.1.rar (14 K)
補上另外兩張自己的結果圖
幫不上忙,關注中
樓主的模型能否放上來看看?……
關于樓主的規律:
(1)貌似CST在定義電磁波沿正方向傳播的時候,其傳播因子為exp(-rz),而有些文獻中(比如Jinau kong的書及其文章)的定義為exp(rz),這樣的話,相位是有一個負號的差別。
(2)如果樓主在計算S21時設置透射端口前有空氣柱的話,那么空氣柱跟結構相接的界面上會有反射波,也就是說CST在計算反射系數的時候相當于你的結構還有其后面一段厚度為d的空氣整體的反射系數。那這樣的話你設置的端口位置改變,相應的空氣柱的厚度也改變,則整體的反射系數也會改變。
理解僅供參考,不當的地方一塊兒討論哈……
1.CST定義傳播因子確實與我們常規理解有個負號差別
2.我發現透射系數的改變是在另外一個端口離表面很近的時候才發生,懷疑是端口離模型太近自己產生的影響,應該不是空氣柱的影響。
ps:老是提示沒發夠20,不能直接回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