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T仿真頻率范圍對結果的影響
最近在學習CST的使用,發現用不同的頻率范圍的得到的結果又差異,比如某個諧振結構,2-10G范圍內仿真時的到的諧振點在5.8G,然后縮小仿真的頻率范圍到5-7G,諧振點就跑到了6.1G去了,請問這種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是不是范圍更窄的結果更精確
樓主如何確定網格分布沒有變化?
通常我都不會對網格進行重新劃分,都是建完模直接仿真,按您的是意思是不同的網格劃分會帶來不同的結果,僅改變頻率范圍CST會改變對統一模型的網格劃分么?如果改變了,那么還是最后一個問題哪個結果更接近真實的結果?
“僅改變頻率范圍CST會改變對統一模型的網格劃分么?”這是你自己就可以觀察到的。
“哪個結果更接近真實的結果?”我吃了兩個餃子,一個好像是韭菜味兒的,一個好像是芹菜味兒的,請問哪個更接近真實的餡兒?
我也覺得很有可能是和網格劃分的問題,如果你只是改變了工作頻率的話,一般來說網格是肯定會發生變化的,因為定義網格是和工作波長相關的.
遇到這種問題你必須確定在不同工作波長下的網格分布是不是一樣的才能得到合理結果。在cst一般用的是方格,所以網格大小的不同自然會帶來仿真的誤差,因為實際被仿針的結構并不是你畫出來的結構,而是網格化后的結構,比如你畫的一個圓,其實在計算中是被分割成若干矩形來考慮的,所以你用來分割他的矩形的大小直接決定了你的仿真是不是可以近似成你畫的那個結構。
一般來說你的系統中曲線越多,結構越精密,就自然需要用更細的網格,如果系統不是很復雜的話建議你把網格改的足夠細,然后在試試。
自己的一些理解,如果不對還望大神門指正
窄帶使用頻域,寬帶使用時域,另外保證收斂!
了解了,多謝
這個方面我也想過,因為之前對同軸線饋電建模的時候因為網格劃分不夠密,導致仿真報錯,說端口之間被金屬充滿,提示是檢查背景材料,但背景材料是沒有錯的,然后我請一位師兄幫我查看,結果發現整個端口就一個網格,加密了網格后就正常了,之前學習CST的時候一直沒注意網格這個層面,以后要多注意